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新人是否就要受歧视——劳动合同法草案系列点评之五/杨杰

时间:2024-06-23 09:32:3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2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人是否就要受歧视
——劳动合同法草案系列点评之五

杨 杰

根据人事部统计,2005年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约为40%,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到22%,而2006年职位需求预计会下降20%,“毕业即失业”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使千军万马中一部分幸运儿走过了独木桥,可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三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需要裁减人员50人以上的,……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在本单位工作时间较长、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时间长的留下来了,那谁应该走呢?答案很简单: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

在通常情况下,裁员名单主要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技能确定,而草案要求企业根据合同期限、工作时间进行数字排序,实行“先来后走”的简单原则,要求企业先裁减进入企业时间较短的新员工。新员工与老员工同样为企业工作,却要首先被裁减,这是不是一种对新员工的歧视性政策。缺乏职场经验的新人本已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草案的规定只会雪上加霜。

裁掉了新人,老员工就能得到保护了吗?只怕未必。
企业由于搬迁、转产等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根据对市场与自身的分析研究,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时迫不得已需裁减某个部门或机构。先裁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工资又相对较低的新员工,则企业无法通过裁员改善生产经营情况,完全悖离企业通过裁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初衷,反而导致已经被迫裁员的企业进一步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最终只能选择破产或解散,那不仅无法达到对老员工进行特别保护的立法目的,反而导致新员工和老员工均无法受到保护。

即使单纯从立法技术而言,草案的规定也让人疑云重重。如草案的规定特指“裁减人员50人”的情形,但“裁减人员50人”究竟是指在同一天或同一周裁减50人,还是指因为同一原因裁减50人,草案没有详细规定,那么企业连续两天裁减49人,是否受到法律约束?再如草案使用了“裁减”这一概念,我国劳动法律对劳动合同终结只规定了“解除”和“终止”两种情形,“裁减”究竟是指“解除”还是“终止”,还是既包括“解除”也包括“终止”?小型企业可能只有三五人,永远不会达到裁减50人标准,大型企业员工人数可能有数十万,每天合同到期人数都超过百人,草案未加区分一概以50人为标准,公平合理性在哪呢?

保护老职工的利益不能以牺牲新员工为代价,立法关乎国计民生,应当作到公平合理、适应实际。

作者单位:东方劳动法律网www.eastlaborlaw.com
  【案例概况】
  2010年1月底,赵某被王某驾车撞成三级伤残,需要长期护理。被告因其肇事车辆未办理第三者责任险,欲逃避赔偿责任,便于2010年2月初将其唯一房产恶意转赠给其子,虽未签订房屋转让协议,但已办理产权变更手续。赵某因得不到赔偿金将王某诉至法院,要求撤销被告与其子之间的房屋转让协议。
  【律师分析】
  上海房地产律师杨东表示,王某的行为主要是为逃避赔偿责任,恶意转移财产,阻碍赵某实现其的合法权益。本案的关键要看,王某将房屋转赠其子行为是否有效?一般来看王某与其子的确有赠与及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且手续合法应被认定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唯一”两字,也就是王某转赠后,身无分文。这样赵某的合法权益就无法保障。
  对此,法律规定了“债权人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又称“撤销诉权”或“废罢诉权”,是指当债务人所为的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全债权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该行为的权利。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债权人的撤销权如同其他撤销权一样,应有除斥期间。债权人自应于权利行使期间内行使,否则,除斥期间届满后,债权人的撤销权即消灭。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结合案情,王某的转赠唯一房产的行为,显然对赵某合法债权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杨东律师认为,赵某依法可以请求法院对王某的转赠行为予以撤销,以保障实现自身的合法债权。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被告王某有权就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但其处分自己的财产时,不得侵犯和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被告作为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应当对原告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定的赔偿义务。但被告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不但不积极对原告的损失予以赔偿,反而于事故发生后的2010年2月初,将其财产赠与其子所有,应认定被告的行为是为逃避应履行的法定赔偿义务。最后,法院一审判决被告王某的赠与行为无效。

(作者系上海资深婚姻房产律师杨东13482524414)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停止使用《家庭财产保险条款附加金银饰品、现金、有价证券盗窃保险》条款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停止使用《家庭财产保险条款附加金银饰品、现金、有价证券盗窃保险》条款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美亚保险公
司上海分公司、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瑞士丰泰保险(亚洲)有限
公司上海分公司、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
1996年,经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家庭财产保险条款附加金银饰品、现金、有价证券盗窃保险》(沪银非银管〔1996〕11002号)条款在上海市使用。近日,我部发现,该条款在设计上不够完善,对标的物为金银饰品、有价证券等物品不易确定其保险价值,
对标的物为现金的损失更难以控制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因此,该条款不适用于家庭财产保险。经研究决定,自本通知文到之日起,各保险公司应立即停止使用该附加险条款。
特此通知



1999年3月29日